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园地 > 内容

“国之瑰宝”——爨体书法徜徉在珠江源上

更新时间:2015-03-02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分隔线----------------------------
  

“国之瑰宝”——爨体书法徜徉在珠江源上

——曲靖书法家梁培生访谈录


梁培生近影
 

【中国网中国视窗】讯 (实习记者 杨张博棪 佐赵凤)人物档案:梁培生,笔名宝子后学,男,汉族,1967年7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曲靖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曲靖师范学院特聘书法导师.

梁培生先生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工作之余,临池不辍,饶有心得。行书师承“二王”,“颜真卿”;草书宗“孙过庭”“怀素”;碑刻痴“爨宝子碑”。作品多以行、草书和爨书行世。崇尚传统,信奉“无法不古,韵在法外”之理,注重“书法之表情”。

其作品先后获邀参加全国第八、九届刻字展(入展)、西南四省区首届书法提名展,荣获云南省第七届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三等奖、曲靖市第二、三届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三等奖、曲靖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二等奖。

2012年在曲靖市龙潭公园举办个人书展并出版《培生书法》作品集,2014年研发国内首个“爨体字库”(繁简)问世。

二月的珠江源乍暖还寒。和煦的阳光洒满街边的枝桠,一丝丝绿色吐露着初春的芬芳。笔者一直以来有个心结:作为本地人,对曲靖知名书法家梁培生老师在二爨书法方面的研究和成就早有耳闻,但其为人、作品却知之甚少。

一个午后,相约梁培生老师进行一次长谈。初见梁老师,他风风火火地从门口进来,十分热情地同我们打了招呼,这让我有些惊讶。梁老师不像我们脑海里既定的文人形象,且与之大相径庭。“儒雅、阳光、健谈”是我对梁老师的第一印象。同时,心里也不禁一喜,期待着我们的交谈能碰撞出别样的、精彩的火花。

记者:梁老师,您好!爨字发源于曲靖,曲靖素称“二爨之乡”,您能简单介绍下您的【梁培生小爨字库】吗?

梁培生:我的字库命名为“梁培生小爨(简、繁)”,就是简体和繁体共两套,大家知道,曲靖素称“二爨之乡”,即有两块碑,一块叫爨宝子碑,存放在曲靖一中校园,一块叫爨龙颜碑,存放在陆良县薛官堡。爨宝子碑较爨龙颜碑尺寸小,所以称为小爨,爨龙颜碑称为大爨。两块碑的风格不同,我做的字库是爨宝子碑的风格,所以命名为“小爨(简、繁)”。多年以来,被书法届、学术界奉为神品的两块碑依然被供入圣坛,不为人知。基于对互联网时代数据传播意义的思考,原碑上的字更多的是书法艺术层面的文字,只有402个字,况且,距今已有1600多年,其实用功能有限。我根据自己研习爨碑的理解,选取了小爨的部分书写风格,尽量保留原碑的主体状态和特点,结合电子字库技术对书写的要求,按照GB—6763的标准,书写了6763个简体字,2900余个繁体字,通过软件制作完成了现在大家见到的字库。小爨字库仅仅是对爨碑这一文化符号进行传播的一种尝试,究其字库的书写技术而言,主要功能是实用,不是艺术创造。字库使用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不和谐不如意的地方,尝试就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尽量不失爨字的文化姿态,又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这是我必须继续努力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字库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爨、了解爨、关注爨,从这个意义上讲,字库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

记者:请问您从何时开始接触书法艺术的?

梁培生: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得从我中学时代说起。家父是教师,写得一手好字,每逢春节都要给村邻写春联,受其影响,就学会了写毛笔字,之后虽然对书法艺术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热爱,但还是仅仅停留在会写毛笔字的状态上。第二阶段是改变认识、临帖阶段,当我感觉到自己写的字越来越没有进步,而且毫无生气时,开始学习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理论,才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写字是技术,书法是艺术,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书法必须临摹古圣墨迹,否则就是“我字体”,成了墙头芦苇,毫无根基和艺术可言。从这个角度上讲,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书法是从2008年临帖开始,可以说,我是个半路出家的,没有童子功,或许我们这一代人的书法爱好者大多如此。所以,我有个观点,学习书法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这恐怕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神奇魅力之一吧。
 

记者:您学习书法是师从何人呢?

梁培生:确切的说,我学习书法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承之人,一直是自己临帖,摸索,读书法史,书法理论,然后思考、感悟,再继续练习。也可以说我目前还是师从古人。具体的讲,行、楷师承“二王”、“颜真卿”,草书师承怀素、孙过庭,爨宝子碑则近水楼台,经常看原碑、临帖。艺无止境,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升华的过程,学习书法就是一个不断临帖的过程。

记者:您从事书法研究这么多年,请问您眼中的书法艺术是什么?

梁培生:很多人说书法就是写毛笔字嘛。在我眼中艺术是一种有生命的,是一种独特的、融心灵思维和文字为一体的视觉艺术,同时也是理性思维的抽象艺术,它是思维、学识、修养、文化、性格、气质等综合素质在书写的过程中,留在纸面上的个性化的笔墨痕迹。换句话说,是文字和情感思维水乳交融、有机结合的舞蹈与造型。我们常说,优秀的作品感染人、塑造人、鼓舞人,如果作品没有生命,用什么去感染、塑造、鼓舞人呢?
 

记者:您初学书法的时候练的是什么字体?又是什么原因开始练习爨体呢?

梁培生:我最初练字的时候是行书,虽然写得比较娴熟流畅,但其线条浮华,浅薄,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于是我又练习楷书,主要是临颜真卿和魏碑。在我不了解书法或者说没有达到一定审美高度之前,是很排斥爨的,不知道它美在什么地方,通过对魏碑的临习,才真正体会到碑刻之美,于是慢慢喜欢上了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作为中国书法由隶书向楷书演变过成中出现的的一种状态,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它不是孤立的神话,而是整个魏晋时期书法演变的一个缩影符号,因为当时皇帝禁碑,中原地区很少有碑刻,而爨氏统治的滇中地区远离皇室,开门天子闭门侯,依然不知(或者无视)皇室的禁令,留下了这块千古奇碑,从碑上的年号就可以略窥其封闭的程度,当年皇帝已经取用“义熙”新年号,碑上还刻着 “大亨”老年号。由此看来,爨宝子碑在此地出现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理解的爨宝子碑其内在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静穆、高古、朴拙、乖巧八个字。颇像一个老顽童,既骨老血浓,又童心未泯,时有天真烂漫之举。或者说,它像一个小大人,走路步履蹒跚,却又故作深沉之貌,其言其行,实令人忍俊不禁,原本静态的书法艺术增添了几分滑稽和幽默,静中求动的艺术追求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各种矛盾对立的因素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看似"狂野"和"无法",似楷又不是楷,是隶又不似隶,不合情理的用笔和结体,颠覆了所有的书法规范。这种随性而为,正好在随性中透出一种无技巧的技巧,成就了爨宝子碑“大巧若拙”、“大音希声”的艺术境界。

清代康有为曾评价其:“端朴若古佛之容”,基于对这种朴拙之美的理解和追求,和爨宝子碑结下了不解之缘,孜孜以求。

记者:有人说,小爨像小孩写的字。那么,小孩写爨体是否更合适?

梁培生:时下,有一种现象实在让人担忧,“无法无天,随心所欲”的书写者比比皆是,更为可怕的是,急功近利,稍得皮毛便沾沾自喜,以书法大师自居,误人误己。郑板桥先生《四十年来画竹枝》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四十余年,日写夜思,删繁就简,生时乃熟,如此过程,其艺术功力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沉淀,岂是一朝一夕,随意为之?为此,我宁愿相信爨宝子碑的书写者有着高超的艺术修养,爨宝子碑是其“写到生时是熟时”,熟中生巧、返璞归真的艺术创造,是一个“由生到熟”又“由熟到生”的精品之作。

孩子无知,固然天真烂漫,具有艺术的原始性和天然性,初学者的审美实践有限,小爨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是艺术追求的回归,沉淀了艺术家思想和灵魂的回归,注入了人类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对社会的感受和态度,和小孩的天真相比,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不主张小孩和初学书法者直接写小爨, 一旦被误,就如“东施效颦”,不伦不类,毫无美感可言了。
 

记者:可以谈谈您一路追求的书法风格吗?

梁培生:要说书法上的追求风格,那得分开来说了。就小爨来讲,我的追求风格是“拙中求古、乖中求静”,拙、古、乖、静,互为矛盾,艺术本就是矛盾的调和,只有在对比、差别中才能彰显艺术的魅力。

在行书上,追求“二王”的潇洒细腻和“颜真卿”的霸气雄峻,既不失魏晋严谨风骨,有具有大唐的从容气宇。

在草书上,力追怀素伸曲自由、物我两忘的风格。其实,书法就是书写人生,宠辱不惊,从容自如是每个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记者:那梁老师您对您今后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有何新的思路?有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

梁培生:对我来说,书法艺术只能说是爱好,只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姿态,人生应该皆有尽头,但艺术永远在路上,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目标,记得黑格尔说过“艺术最接近信仰”。
 

记者:请问梁老师您对书法艺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是否会影响您的本职工作?

梁培生:书法是我的业余爱好,我都是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丝毫不影响我的本职工作,我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大量的时间,可能被其他爱好占用,或者被我们有意无意浪费了,只有静下来想想,不是人不得闲,是心太忙了。
 

记者:当下,很多企业家对书画作品趋之若鹜。为此,我想请梁老师谈谈书画艺术品对一个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梁培生:在我看来,艺术品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词:提升、感染和激励。好的艺术品可以提升一个企业的地位和形象,形成竞争力。可以感染客户和社会的认知度,增加可信力。可以激励职工做一个健康、向上、有用的人,增强企业凝聚力;总的来说: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艺术品能给企业带来无形资产。当然,艺术也离不开企业和市场的支撑,艺术创造和企业的有机结合会给双方带来双赢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切不可被一些江湖杂耍糊弄。
 

记者:非常感谢梁老师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祝福爨体字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梁老师的艺术道路一路向前!

梁培生:不客气,谢谢。



新闻链接: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杨旗田村,今存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共403字。

梁培生一直致力于爨体书法的传播,其作品多次作为官方文化礼品赠送外宾,曾作诗明志“曲靖通幽出宝子,千年传奇吐芳兹;亦隶亦楷更精神,天真烂漫是吾师”。

互联网再造了一座关于人类迷途的原始丛林。在这个已经改变世界、正在改变世界、即将改变世界却充满未知的互联网平台上。几年前,梁培生意识到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从书本转移到电子设备,专门的创作书法作品对小爨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小,于是准备开发出小爨的电脑字库,使小爨进入人们的生活,通过人们对其电脑字库的使用来进行传播。

《梁培生小爨(简)字库》一经抛出,就产生了传播学和大数据意义上的意外收获:搜索率、点击率、下载率、使用率、关注率每天都在刷新。一种远古的汉字书写格式和方法,仿佛一夜之间被激活,被传播,被放大。

2013年3月,梁培生开始创作爨体字库,以爨宝子碑“小爨”为蓝本,加入自己的理解,严格按照GB6763要求开发简体小爨,针对港澳台地区及广大书法爱好者书写习惯,另书写了2600多个字开发出了繁体小爨。

2014年云南省运会期间第一个版本字库开始应用于官方标语,也正式向广大群众开放。2014年11月,手写9100个单字的国标《梁培生小爨(繁)字库》实现与互联网的第二次链接,再次给那些迷恋古老汉字的网友们带来一场狂欢…

电脑爨体字库的开发是爨体书法界独一无二的壮举,它的问世弥补了电脑字库中从隶到楷的空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也为广大电脑用户增加了一个选择,对爨体的普及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