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园地 > 内容

踏雪读书

更新时间:2010-02-01 来源: 作者:  
------分隔线----------------------------
     
    天津的冬天一向为我所诟病:冰冷的天气,干燥的气候,加之无时不在的刺骨的寒风。最让我感到愤懑的还是时常见不到雪。
    正如刚过去的一年,在夏冬两季的夹击之下,秋早早地落荒而逃。天气已然转凉,却不见秋的动静。蓦然,似乎一夜之间,败叶落尽,方才让人知晓是秋在抖擞。隔了几日,天气愈加寒冷,人们纷纷加了衣服,埋怨起老天爷迅速变脸。接着是不知从哪里来的寒流,气温又降了许多,及至落过零度,我便开始盼望瑞雪降临。无奈天不随人愿,得来的是寒风凛凛同气温的新低。至于雪,是下过两次的,可惜娇嫩的雪花落到地上便兀自化掉。此般不争,我是看不下去的,不免生了怨恨,“什么鬼天气,这么低的温度,也不下雪!”旁的人大抵没有这般的不甘,只是微微点一点头。“这雪算什么?哪里有这么小的雪?”只得把气撒在软弱的雪花上,宣泄一时。
    大概是在又不平了几次之后,天降瑞雪。记不得是哪一日的晚间,从楼宇中走出已近十点,抬眼望去,地上已然白茫茫的一片,放眼空中,夜幕中早多了洁白的斑点。雪是几时下的?下了就好,还管它作甚,且先融入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在雪中徜徉,走过追逐的孩童,走过漫步的情侣,在一片欢畅中不由得加快脚步。心中暖洋洋的,自以为了若指掌的小路,今夜总觉得分外异样。渐渐的,声音远了,人也稀了,放缓了步伐,在白净的雪面上结实地踏上一个个脚印,信步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我分外喜欢踏雪是因了他人的故事。他是六十年代生人,出身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他憧憬着考上大学改变命运。颇费一番周折,他考取了一所省属大学的中文系。当时的大学毕业包分配,对于许多像他这样的农村学生,大可以松一口气,优哉游哉地享受新的生活。他却不然。因为对播音主持的浓厚兴趣,怀揣着当主持人的梦想,他向安逸的生活挥手,转而踏上寻梦的征程。四年如一日,他坚持每天早起外出练声。尤其是在雪花纷飞的冬日,校园的第一排足迹都是由他踏出。
    如今的他,是中央电视台戏曲节目主持人。戏曲同样是他所热爱的,从戏曲音乐频道开播到现在,他已经陪伴观众走过了十四个年头。记得前几年,在一档娱乐节目中看到了他。作为嘉宾的他回到母校,同主持人畅谈自己的艺术人生。那时的他俨然是同学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不知面对台下学弟学妹们羡慕和憧憬的眼神,他是否更多的回想起十多年前冬日雪地上的前行。
    他人是我们的镜子,他人的故事供我们鉴照。想起他的故事,我也时常在问自己:我们是否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规划并且恒久笃行?我们的进取心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不会因为暂时的安逸而丧失斗志?现实的情况似乎不尽如人意。当成千上万的人挤在同一条道路上徒呼奈何的时候,很难说他们对自己的道路有过规划;当欣于所遇的人们快然自足的时候,所谓进取心与斗志已被全然淡漠。我们总是在被选择,以至于连自己心中的方向都逐渐模糊;我们总是在为被选择而庆幸,却不知已经踏上了通往下一个十字路口的征途。
    没有认真的考量与规划,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不断的被选择,使我们心灵的创伤更多。也就难怪,在社会的沧桑巨变中,不同时代的青年会在同样的问题上止步不前,陷入迷茫与困惑。在迥异的时代与生活背景之后,青年们有着更多的相通。自我存在的缺失,心灵感觉的惶惑,使命的虚无,种种思潮的杂糅,名利的引诱,是非的混淆,使得青年们每每陷入窘境:归属感的缺失,急切渴望自我证明,缺乏自我改变的勇气,意志的不够坚定。
    沉溺在窘境中,只会被它的复杂与矛盾搞得焦头烂额。跳出窘境来,我们会发现有一条清晰的大道通向罗马:让自己的心灵为人生道路导航,全力以赴去追逐放飞的梦想。不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沐浴清晨的阳光,踏出第一排脚印,向着自己的梦想坚定前行。
    八十年代农村青年的梦想大多是通过读书走出穷乡僻壤。父亲也常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这代人的信条。在我以为艰辛、无趣的求学岁月中,他常常讲起自己的故事。父亲复习两年,参加过三次高考,其中以第二次复习最为倾力,全情投入其中。冬夜里,当室友们睡下后,他只身一人穿了并不厚实的衣服,冒雪站在路灯下读书。雪虐风饕难自如,他只得右手捧书,左手伸入腋下取暖,少顷,改换左手捧书,右手伸入腋下取暖。如此轮换,手不释卷。
    前些天,表弟因为文理分科的事宜来家咨询。父亲又翻起了这段老黄历,末了,加上一句“你们现在是想不到的,也不大相信的”。我是擦着边儿的八零后,虽然少时的生活也曾稍有困苦,但是离父亲终日“玉米饼子腌白菜”还相去甚远。至于父亲的故事,前后不过二十余年,在我是恍若隔世,更多的不是不相信,而是心中没有那么一种概念。不知表弟这样的九零后,从小有电脑陪伴,不缺花销的孩子,在听到父亲的故事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尽管时过境迁,但是翻天的巨变总让人不大适应。二三十年前是普遍的苦,现在流行的是忆苦思甜。常常会听到长辈们感叹“当时的人实在是太傻了,现在哪还有那样的人”,“当时是当时,这要是现在……”不由想到,与物质条件变革相比,人们的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的变化似乎更是沧海桑田。旧时的许多人和事,现在是如何看不懂,想不通了。
    归根结底,对于那些人和事,我们多是敬佩,此外也不会思想再多。种种的故事,更像是生活中的佐料,有了不过是知道一些体尝不到的滋味,没有也无碍于生活,如同不大能想通父亲当时能在那样恶劣的情形下读书一样。其实,心里还是总想出现雪夜一个人在路灯下苦读的场景,只是不论如何心中也有隔。
    天气逐渐变得暖和,冬在与春絮叨着道别。雪,踏雪,雪夜读书,再见恐要经历一些时日;春,春风风人,一年之计在于春,朝气蓬勃,盎然生机。开春播下无数愿望的时候,冬日不正可以满载而归?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