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园地 > 内容

宣威市阿都乡人大主席团“民生”问题初探

更新时间:2017-10-26 来源:宣威市阿都乡人大办 作者: 徐兴映
------分隔线----------------------------
  
  宣威市阿都乡人大主席团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抓基础、兴产业、强保障、惠民生”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对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及下步工作整改措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判,为推进阿都乡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距市中心84公里。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1986年被曲靖行政公署列为边疆特困山区,198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老游击区,1995年批列为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2001年又被列为云南省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生态脆弱,资源紧缺,是一个集老、少、边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全乡国土面积125.6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80米,最低海拔1300米。辖12个村民委员会60个村民小组171个自然村10249户4.1万余人。有国土面积125.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49万亩,人均耕地0.84亩,25度以上坡耕地5.3万亩,林地使用面积9万亩。2016年,实现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3元;粮食总产2298万公斤;财政总收入6850万元,银行存款余额1.4亿元;贷款余额6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        
近年来,阿都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社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民生工作欠账仍然大,社情民意复杂,在发展中正处于各种矛盾凸显期。调研过程中紧紧围绕“民生”问题,采取召开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进行深入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针对“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的新期待、存在的新问题、今后的发展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研判。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群众期盼政府科学引导,实现助农增收。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就阿都乡而言,还属于典型的农业乡,广大人民群众期盼最热烈的关键性问题主要是盼望助农增收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链条能逐步延伸,产中跟踪服务能够到位,产出效益能不断增加。目前我乡依然存在传统种植业比重偏大,种植品种多而杂的现象,没有能形成规模效应和链条效应,缺乏具有明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难。
  二是群众期望乡村干部提升致富带富能力。做给群众看,才能带着群众干,但阿都乡的乡村两级干部,在群众眼中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干部老龄化现象突出,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部分年轻干部,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血液,带来新活力的同时,由于基层经验少、社会阅历浅,指导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够,动手实践能力差,工作执行力弱。二是部分村干部只满足于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联系群众不够,没有把引导群众致富当作首要任务,导致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生产效益、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较弱,群众认可度不够。
  三是群众期望乡村干部更加务实为民。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反映乡村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宗旨意识不强,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对待工作推拖死板,不能很好地定位“何为干部、干部何为”,部分乡村干部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透明、不公开情况时有发生,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不够通畅,不能很好的引导群众的理性诉求。
  四是群众期望乡村干部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责任大于能力,部分乡村干部存在得过且过,当“太平官”、“做太平事”的思想,缺乏艰苦奋斗、吃苦在基层一线的意识。反映出部分乡村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工作飘浮,缺乏工作的责任心和恒心。
  五是群众期望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一是人民群众要求政府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饮水、道路、排水、垃圾排放、住房建设、用电、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饮水灌溉困难等问题,意见很大。二是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群众期盼解决寄宿制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农村留守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年轻人很少,导致土地荒废太多,无人耕种。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央惠民政策资金多,涉及领域面广,存在部分群众观念陈旧,信访不信法,抱有“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侥幸心理,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采用过激行为反映诉求,群体性时间逐年上升,造成党的方针政策难以及时、全面贯彻执行,带来发展滞后、缓慢、不科学等后果。
  二是部分干部敬业精神差。部分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不愿做群众工作,或思想和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做不好群众工作,导致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联系不密切,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干部公信力下降。
  三是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虽然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配套体系的制度体系还未形成,主要缺乏对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激励考核机制和处理群众问题方面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导致全乡整体推进群众工作的合力还未完全形成。
  三、下步工作整改措施
  一是坚持多措并举,提高乡村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和“1+1”帮带模式,不断提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综合素质,强化乡村两级干部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二是通过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在基层一线包村蹲点、联系包抓乡村重点工作等实践锻炼活动,努力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团结凝聚人心的作用,使每项决策、思路和办法,能够通过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落到实处、发挥效应。四是强化群众工作考核。要将群众工作纳入相应的责任考核当中,通过考核来强化干部的工作责任,激励干部提高工作水平。
  二是切实转变作风,增进干群关系。一要坚持察实情。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真实了解村情民意,捕捉社会信息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和倾向性问题。二要善于解民意。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通过说服解释、耐心疏导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三要坚持抓关键。大力发展特色优势高效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做好道路建设、渠道衬砌、人饮病改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用实实在在的利民惠民实事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三是完善制度体系,拓展干群沟通渠道。认真执行干部民情日记、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下访等制度,要通过民主恳谈会、记民情日记、驻村等多种形式联系群众,沟通思想,增进感情。要充分发挥农村“两代表一委员”在联系群众、听取和反应群众意见方面的作用,形成定期向他们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制度。要开辟专门渠道、增强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功能,使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更直接、更及时、更广泛。
  四是创新帮扶机制,不断深化“联村联户”行动实效。干部联户好不好,要让联户活动成为干部的一种习惯性、经常性活动,要通过联系户的收入对比、发展成效、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各方面进行群众问效评价,群众反映好不好要作为评价干部的最低要求。要畅通帮扶“能进能出”渠道,制定联系户动态管理机制,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和需要联系帮扶的群众纳入到“联村联户”行动中来。要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连片带动、整体推进“的模式,围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部门帮扶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使用,凸显帮扶实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