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365bet体育在线365 > 2009第一期 > 内容

我的收音机情结

更新时间:2009-05-22 来源: 作者:  
------分隔线----------------------------
     

    ●木   弓
    2006年11月,我出差去珠海、深圳等地,目睹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景象,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沿途给妻子和姐姐们买些纪念品,给女儿买随身听、MP3等,特意为自己买了7个高级半导体收音机,送给朋友5个,自己留用2个。记得当时在商场一口气购买7个收音机时,服务员和同去的同事都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不知道我曾有着一段和收音机联结在一起的爱恨交织、苦乐相伴的时光,有着一份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收音机情结。
    我们家至今收藏着一台老式收音机,虽然不能发声,但我们一直珍藏着,无论搬多少次家,都始终没丢弃。可以说这台外观陈旧的收音机记录着我勤奋求学的艰辛历程,见证着一个家庭近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同时也折射着共和国走过的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云南省会泽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亲在一个地处深山老林的省管单位工作。我们五姊妹加上父母亲全家7口人共同生活,我排行最小。
    我们家有一台电子管交流收音机,应该说这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奢侈。每当休息天或晚上一家人常会集体听收音机,因为那时没有电视,看电影的机会极少,所以,尽管广播内容单调,文艺节目主要是“样板戏”、“革命歌曲”之类,但也感到很是满足。通过收音机,我第一次了解到大山之外还有着一个广大而美好的世界,知道了这世上还有着区别于父母亲工作模式的别样人生,还有着通过坚韧执着的奋斗最终功成名就的人们。也正是通过听收音机,我欣喜的知道,除了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鸟鸣声,人类的吵嚷声,还有一种美妙得让人惊心动魄的声音——音乐,在那些反复播放的不同的音乐声中,少年的心长出了狂野的翅膀,血管里奔涌着不可抑制的激情,觉得这辈子一定要走出那片低矮的天空,一定要到大山外面的世界里生活,我要像收音机里讲述的那些可敬的人一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应该说,是一台老式收音机,点燃了一个懵懂少年的智慧之火,激发了一个无知孩童的理想信念。
    没想到,后来父母进了“学习班”,不能回家,我只能和3个姐姐、一个哥哥一起过日子,只记得姐姐们买菜、煮饭、洗衣还要照顾我,收音机是很少听了,偶尔听一回也不专心。记不清是什么日子,突然就有一些人闯进我们家来,大声呵斥,翻箱倒柜,我吓得躲到门背后。那些人把父母亲的书本,笔记本等全部抱走。我清楚的记得大姐在那些人翻找东西时,机警地把那台收音机藏到脸盆之下。要知道,这个行为,那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啊。以后的日子,我特别想听收音机,可是大姐坚决不让。这样,这个家从此岑寂下来,不要说听收音机,连说话都是低声下气。倒是整个厂区上空回荡着大喇叭的声音,听到的都是“学习班”如何如何,什么“划清界限”之类。常常看见大姐二姐哭得眼睛红肿。那段日子真是不堪回首啊。
    1977年初春,乍冷还寒,我小学未毕业,备受煎熬、积劳成疾的母亲凄然离世。这是我记忆中最寒冷最漫长的一个春天。春天本该蓬勃向上,是充满希望的季节,然而,于我而言,这个春天,种子没有发芽,果树没有开花。在那个年代,所有的悲伤只能藏在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部位,那是永远不可碰触的柔软和伤痛。突然失去母爱光辉的家,一下子变得空落,无声的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再不敢打开收音机,只要一听到样板戏,就禁不住思念母亲。母亲是个极聪慧的人,写得一手好字,又有极高的音乐天赋,那时播放的《红灯记》、《沙家浜》、《百花迎春》、《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她听几遍就会唱。她常常会一边做家务一边清唱,到现在我才明白,母亲是在用那些歌唱消除无端的冤枉和屈辱,用这种方式消解无边的愁苦,所谓长歌当哭。直到现在,一听到收音机里播放京剧,都会禁不住想起母亲,仿佛那是母亲的声音,是母亲还在歌唱,仿佛母亲还在身边,她从来就不曾走远。这样的幻觉常常让我潸然泪下,悲不自胜。
    1978年原单位撤销,我们举家搬迁来到了昆明附近的新单位,政策稍好转,一家6口人又会集体听收音机,然而次数不多时间不长,因为姐姐哥哥们先后参加工作离家而去,离家最近的大姐也有4公里的路,只有周末她才回来,父亲工作忙,在家的时间很少,那台电子管收音机多半是摆设,有时我做完作业打开收音机也觉得不好听,加上机子老,交流声大,声音不好,便很少听。倒是夜深人静时,常听到父亲卧室里传出低低的收音机的声音。到现在我也才彻悟,正是那台老收音机,代替少不更事的我们陪伴着父亲度过了失去老伴的孤苦日子,我相信,当父亲在听京剧时,一定和我一样相信,那就是母亲,是母亲在唱。感谢这样一台陪伴我们历经磨难的收音机,它在我们家最沉闷的时候,依然如约送上心灵的抚慰,无论四季寒暑,无论阴晴圆缺。
    1978年秋,上初中的我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便跟大姐在学校一起吃午饭,和大姐同住一间宿舍的王老师,有一台套着皮套的晶体管收音机。我们几乎是天天边吃午饭边听收音机,冬天吃完午饭又边烤太阳边听收音机,特别是中午的“长篇小说连播”至今令我无法忘怀,其中的栏目“电影录音剪辑”让我着迷,“广播剧”让我神往。先后听过小说《大河奔流》《李自成》《夜幕下的哈尔滨》《寻找回来的世界》和外国电影《追捕》《人证》《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录音剪辑和许多节目,熟悉播音员曹灿、方明、王刚、虹云的播音风格,深爱配音演员乔棒、童自荣、刘广宁、丁建华的特别声音。听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闻公报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政新闻,以及解禁的民歌、外国歌曲。可以说,听收音机使我在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多地认识了外界。
    1980年秋,是我人生又一个黑暗的季节。抑郁中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没有任何预兆,没有任何铺垫,那样猝然的说走就走。清理父亲遗物时,才发现出身工人的父母,赤贫到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唯一宝贵的财产就是那台收音机。不过,我始终固执的认为,这是父母留给我们的最好遗产。是啊,无论怎样的风雨,收音机照样能播音,奉送音乐,它启迪我们兄弟姊妹明白,无论物质怎样匮乏,精神要永远昂扬向上。可以穿着开口的布鞋在冰雪地里行走,可以让头发结成冰凌,但决不能让灵魂浸泡在污浊之中,决不能让心灵冻结在永远的寒冬。

------分隔线----------------------------